中医
-
电针疗法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的优点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如相关部位的耳穴电阻值下降、痛阈值降低、皮肤色泽、形态改变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阳性反应,既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刺激…
-
行针手法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器的种类较多,目前较常见的有蜂鸣式电针器、电子管电针器、半导体电针器等数种。它采用振荡发生器,输出接近人体生物电的低频脉冲电流,既可做电针,又可用点状电极或板状电极直接放在穴位…
-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法临床常用的处方选穴原则主要有:按部处方选穴法,即根据病人患病部位,选取相应耳穴,如胃病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关节穴等;辨证处方选穴法,根据藏象、经络学说,选取相应耳穴,…
-
针刺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
-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用针除用不锈钢外,也可用银特制。一般选用26-28号粗细的毫针。 电针仪器在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把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
-
催气、守气、行气
(一)催气法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
-
耳针操作程序
首先要定准耳穴。根据处方所列耳穴,在穴区内探寻阳性反应点,作好标记,为施治的刺激点;要严格消毒。耳郭组织结构特殊,使用耳针法时,必须实施两次消毒法,即除了针具与医者手指消毒外、耳穴…
-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法的刺激方法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毫针法:即用毫针刺激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进针时,医生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
-
电针的选穴
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l-3对穴位(即是用l-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
-
针刺手法的轻重
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运针)时所用的刺激量而言。针刺时手法的用量,应有轻、中、重不同的刺激量之分,才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 (一)针刺手法轻重的意义 施行针刺手法的轻重,其目…
-
脉冲电流的作用
人体组织是由水分、无机盐和带电生物胶体组成的复杂的电解质电导体。当一种波型、频率不断变换的脉冲电流作用人体时,组织中的离子会发生定向运动,消除细胞膜极化状态,使离子浓度和分布发生显…
-
留针法
当毫针刺人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
-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在临床治疗的疾病很广,不仅用于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对一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故。其适应证举例如下: 1.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对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
出针法
出针法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一)出针方法:出针的方法,一…
-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一、晕针 (一)现象 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
-
头针操作方法
1、体位: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 上一页:针刺异…
-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头针还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由…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皮肤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镊子、埋线针或经改制的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0~1号铬制羊肠线,0.5-1%盐酸普鲁卡因、剪刀、消毒纱布及敷料等。埋线针是坚韧特制…
-
头针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倒所需的深度;当出…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上一页:头针注意事项 下一页: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上就是腕踝针疗法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切…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1正常反应 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踝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1)腕部 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
-
头针疗法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上一页:穴位埋…
-
腕踝针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
-
腕踝针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一般应不同,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 (2)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
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
-
眼针疗法
人的眼睛也不过几厘米,小小的眼白睛分成八区,容纳13个穴,各区的比例相等,但1、2、4、6、7五个区是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各占二分之一,平分春色。3、5、8…
-
针灸大成针法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着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上一页:眼针注意事项 下一页: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以上就是针灸大成针法的全部内容,内…
-
强调双手行针
左右双手协同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将针刺入穴位时,左手要同时配合加以辅助。《难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
-
眼针取穴原则
取穴即所用的穴,又名配穴。一般针灸取穴比较复杂。眼针疗法取穴只有三种方法, 循经取穴 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儿个经区。 看眼取穴 据观眼识病…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
-
补泻分清营卫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意指针刺属于阳得卫分(浅层)要沿皮横刺…
-
眶内眶外的刺法
因为眼针疗法是前所未有,从临床探索而创造的,无参考材料,只靠实践。最初是针眶内,虽然有效但往往引起针后出血。体针出血是常有的事情,用棉球一擦就可以解决。但眼睛不同其他部位,血末流出…
-
杨氏针法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
-
论述迎随与调气
《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迎,指泻法;随,指补法。运用补泻针法必须知…
-
眼针的选针
在眼睛上扎针,非同小可,用针要选什么样的针呢,当然要细要短。经过实验多种针最后比较,以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最为合适。从此就用这种针作为标准的眼针针…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补泻除涉及人体功能状态、针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选用也是一个因素,《难经》中主要介绍了以五腧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的形成而创立的“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 补…
-
眼针的练针
针刺眼睛,唯一条件就是要便病人的眼睛不受损伤,这必须有一套新的练针方法。一般针灸医生起码要两个条件,第一眼不花,第二手不颤,使用眼针更要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练针方法:用空的圆形或四…
-
金针赋针法
《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上一页: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下一页:下针…
-
针法合于四时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针 刺深度视针刺部位、病证需要、针感程度而定,也要参考季节这个因素。《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变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变在下,故当…
-
眼针各种刺法
1、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睑,病人自然闭眼,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 2、眶内刺法:在眶内紧靠眼眶眼区中心刺入,眶内针刺是无痛的,但要手法熟练,刺入准确…